茉莉花之乡横州,地处广西“东融、南向”重要通道,具有“背靠壮乡首府、横贯西江珠江、纵连一湾东盟”的优越地域条件,是“一带一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
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设计》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利用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由重庆一路向南,经广西北部湾出海通达世界各地,为中西部省份打造一条大幅度缩短出海距离的新通道,出海物流时间最长可压缩25天。2021年9月,钦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交通建设工作,规划建设横州经灵山至钦州港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后,将完善中西部内陆省份面向东盟、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公路通道,加密完善北部湾城市群高速公路网,推进北部湾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对促进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2022年11月,横州至钦州港高速公路正式进场施工。据了解,横钦高速公路主线公里,采取双向四车道设计,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5米。项目建设战线长,工期紧,任务重,统筹推进管理难度大。
“我们采用了‘总承包项目部+工区’的管理组织架构,全线个工区。”项目负责人刘权厚介绍道,项目部通过这一管理模式的创新,切实发挥“两级管理优势”,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积极因素,以全局眼光谋划成本管控,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生产效率。
“总包就好比司令部,工区就等于前沿阵地。”刘权厚形象地比喻道。自开工以来,项目部始终明确“总包管总,工区主建”的二级管理模式,总承包项目部作为“指挥龙头”贯彻全局一盘棋思路,随时根据现场及环境变化提出应对措施,围绕项目关键线路,统筹做好资源整合调配。为进一步层层压实工区主战责任,总承包项目部还与15个工区之间签订责任书,将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个工区,让工区迸发出更澎湃的生产动力。截至目前,项目路基清表完成480.33万方、路基开挖回填2583.57万方、桩基完成2910根……
在横钦高速郁江特大桥建设现场,索塔正在飞速向上“生长”,引桥墩柱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郁江特大桥主桥桩基顺利浇筑完成”“郁江南北岸承台顺利浇筑完成”……一个又一个捷报频频传出。横钦高速正在为跨越郁江——这条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积蓄磅礴力量。“针对郁江特大桥,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工区,并指定专人全程负责该桥的技术工作。”项目总工程师雷闪介绍,郁江特大桥是一座主跨度580米的双塔混合梁斜拉桥,桥梁总长2200米,在世界斜拉跨径排名第79,施工难度大、技术方面的要求高。“要组织精兵强将啃下这块‘硬骨头’,让党旗深深扎根在最艰难的部位。”项目部党支部在郁江特大桥设置党员责任区,充分的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面临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溶洞大且高,混凝土浇筑方量较大等难题,多次组织召开技术培养和训练会,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现场人员严格把控各项指标,确保现场有序可控,切实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双融互促,为横钦高速公路项目顺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郁江特大桥桩基、系梁已全部完成,承台设计12座已完成10座、墩柱设计10根已完成7根。
项目地处广西山区,地貌人为开发较少,自然环境ECO保存完好。横钦高速总承包项目部从始至终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格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在全线凝聚质量环保控制意识,守护好这一片壮丽秀美的风景。项目路线所处走廊带两侧紧邻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同时穿越5处水源保护区,给项目建设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往往在高速建设过程中废水、泥浆、粉尘等环保问题最集中的砂石骨料系统,却在这里呈现了不一样的景象。
为了真正算好这笔生态账,项目部始终遵循“最小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原则,采用干法生产的基本工艺,在生产运行全过程始终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所有车间及骨料输送机采取全封闭措施,同时配备高效除尘器以及高压微雾除尘系统,看不见一条在外的生产线,最大限度保证生产的全部过程绿色环保。“从理念到工艺创新等方面,我们下定了将横钦高速公路建设成为绿色高速的决心。”横钦高速砂石系统负责人谢东佑介绍,砂石系统配备有石粉回收装置,通过对石粉的深度加工,能够适用于沥青混凝土掺合料,做到循环利用,筛土车间筛出来的弃土能用来路基回填,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一举两得。
好一朵横州茉莉花,好一条横钦高速路。小茉莉开出致富路,现如今横州茉莉花已成为广西地理标志第一品牌,综合品牌价值222.15亿元,茉莉花产业已成为横州农业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34万花农赖以为生。横钦高速建设完成后,将加强完善当地交通网络,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助力广西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是一条能够让横州茉莉香飘世界的致富路,也是一条能够让沿线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民生路。(曾文豪 李继红)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AI发展速度之快、应用场景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相同的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如今,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强,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交通运输结构逐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更高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的源动力作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树”,迫切地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发展“从0到1”的根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说,经济稳步的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稳步的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记者4日从工业与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水平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汇团结奋斗之力,必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和力量。